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,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,既是家事,也是国事。发展养老服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,事关社会和谐稳定。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,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,做足、做透、做好农村居家养老大文章,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本质属性,成为了原阳县黄河滩区农村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、安全的一道亮丽彩虹。
春天里,阳光普照,和美和乐。80岁的金凤梅大娘、84岁的刘玉花大娘、85岁的袁永莲大娘、86岁的郑秀兰大娘,在室外长长的凉亭走廊几近尽头处,随身而坐,说着、笑着、谈着、议论着现今的幸福生活。
几个老人不约而同的遇到一起,又说又笑,这在以前很难想象。因为有老年食堂,现在,她们却能够天天在一起。每天早上、中午,不仅有顿顿免费可口的早餐、午餐,而且还消除了独自在家的落寞感。一时间,她们不敢想;可时间长了,老人们感叹:“这是真的!这就是真的!”
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;这几位大娘来自哪里呢?她们正是来自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。在该村老年食堂,以“敬老、养老、爱老、尊老、孝老、善老、百善孝为先”为文字标识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。大大的立式空调,尺寸适宜的壁挂电视屏幕,崭新、清一色纯木的夯实桌椅,电动、洁净的餐饮锅灶等等;俨然,这里就是宾馆餐饮中心。
然而,这却是陡门乡河西张村老人们天天在这儿集体用餐的老年食堂;老人们成了天天在这里被接待的座上宾。
一年春作首,万事行为先。春光里,一碗碗刚刚切好的薄薄的五花肉片倒在了干净、明亮的电动大锅内。翻炒,再翻炒;不一会儿,肉色由生变熟。随后,一盆青翠欲滴的芹菜段儿倒进了锅里。炒菜、熬粥,蒸馍、蒸包子、蒸面条;每天早上、中午两顿饭,从2024年11月13日到现在,已经快四个月了。这些活,除了一个大厨有工资外,其余的帮厨,全部由河西张村两委干部以义工的方式,轮流打理、掌勺。
干净卫生,不断变换着花样的饭菜,让河西张村70岁以上的老人不仅吃得开心、舒心,而且还吃得安心、放心。
老人张喜花,今年96岁。女儿张秀菊常年在青海定居,这几个月,张秀菊专门陪伴母亲一起在老年食堂用餐。老年食堂的开张运作,让她对老家河南,对老家河西张,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感慨。
河西张村,位于陡门乡东部,现有人口823人。其中,有70岁以上的老年人78人。近些年,河西张村大力发展养老事业,持续改善老年人宜居生活环境。去年11月13日,更是率先在陡门乡第一个建起了能容纳80余名老人同时就餐的免费老年食堂。老年食堂的日常开支,主要来源于村集体收入和爱心人士捐助;老年食堂的建成,进一步彰显了党建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。
2025年2月28日正午,在河西张村,早春里,长长的队伍一字排开,大部分老人正在准备文明、有序用餐。失能、行动不便的老人,由家人搀扶,已开始提前用餐。
清早,有八宝粥、小米粥、玉米粥、馒头,有炒萝卜丝、炒白菜、炒绿豆芽、炒豆腐等等,全部是免费用餐!
中午,有鸡蛋汤、馒头、包子、饺子、蒸面条、炒大米,有炒蘑菇、芹菜炒肉片等等,还是统统全部免费用餐!
每一周内,每天的饭菜顿顿几近不重样;让老年人免费不仅吃得饱,而且还要吃得好、吃得安全!这,几个月来在黄河滩区陡门乡河西张村,也已形成惯例、定理。民生建设成就——老年食堂,这一束霞光,从一个侧面照见了原阳县陡门乡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范式。
新时代,原阳县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,着力优化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专业支撑,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。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正在这一服务供给格局中不断的用心、用情谋划,力争不远的将来,让这一格局的内涵在该村再次得到有效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。
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,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。陡门乡河西张村党支部着力加强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牢牢把握住了村里的老龄工作发展为了谁,服务为了谁,这一根本问题。通力实现了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、老有所乐,办成了村里老年人可感、可及、可用、可好的老年食堂,守护了高龄化、失能化、空巢化老人,进一步让人们感知、感悟、观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地方乡村篇的新前景。
区县政府网站
省内各市政府网站
国务院部门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