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镇动态
【滩区学子“好”读书】从“黄河滩边趴板凳”到“书屋逐梦”:黄河滩区孩子的教育突围
来源: 原阳融媒 发布时间: 2025-06-04

星期六的早晨,伴随着第一缕阳光,黄河滩边高高的大堤上,原阳县陡门乡陡东村五年级学生李月一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,捧着《唐诗三百首》和自己的小伙伴们,望着远处奔流的黄河,将《次北固山下》的诗句与眼前的潮水叠印。

让“好读书”成为习惯,这是李月一和陡东村的小朋友们的一大幸事。过去,他们周末放学回家,不是在家看电视玩手机,就是到黄河边去玩耍;如今,每到星期天,他们就相约着去自己村里的农家书屋,空调的凉风裹着书香拂过他们嫩手,本村的志愿者老师利用闲时为孩子们答疑解惑……一场“温柔的教育革命”正向他们缓缓走来。

星期六的上午,清脆的嗓音在陡东村的书屋里荡开。他们刚和本村志愿者老师从黄河滩边回来,坐在书屋里,脑子里那黄河那辽阔的场景与古诗意象同步呈现。

听村民们说,李月一是长在了陡东村农家书屋,她总是第一时间跑进书屋,抢坐这里的“状元位”,从《青年文摘》到《百年孤独》,就像她的学长学姐一样,在这小小的书屋里整理着自己的学习岁月,盼望着它能“发芽结果”。

其实,早在两三年前,陡东村的农家书屋就对学生们开放了,去年从这里考上北大的刘舒就曾在此苦读三年。而深知读书的重要性,村支书刘玉祥和村委会的同事们每天总是第一时间走进农家书屋,和孩子们相伴。

下午两点半,刘玉祥边在书屋整理书籍,边和记者聊天。书架上,泛黄的借阅记录本上显示着《三体》《量子宇宙》等科学图书已被借阅27次,刘玉祥告诉记者,这是孩子们喜欢看的书,他特地去外边“淘”来的。

大约下午三点,三三两两的孩子们从外边结伴走进书屋,看着孩子们一进屋就冲向书柜前翻阅自己喜爱的图书时,刘玉祥嘴角也有了弧度。

冬暖夏凉的书屋,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快乐天堂,看书,自习,写作业,孩子们正用自己的手绘画未来。那么,既然有自习、写作业,遇到不会的题目时,该怎么办?刘玉祥神秘地说:“大手拉小手,志愿者来帮忙。”

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题,书屋里的氛围很好,遇到大家都拿不准的题目时,他们就记上标记,等待志愿者老师来解答。

给孩子解题的老师叫刘成琳,她是陡门乡中心校的老师,也是陡东村村民,他和本村的其他老师组成了“志愿者”团队,总是利用闲暇时间来给孩子们志愿辅导。

窗外,村支书刘玉祥和几个家长盯着书屋里的画面感慨:“以前这时候,这群娃不是乱跑就是在村口打王者荣耀。现在连最捣蛋的孩子也会乖乖写作业。”

两年来,不仅孩子们有了变化,村里的家长们也有了深刻改变,家长从“旁观者”变成了“共建者”,总是会主动催促着孩子去书屋读书、学习。

以前家长们总觉得读书是老师的事,而随着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,家长们也都改变了认识,积极地“参与”其中。

这令人可喜的景象不仅仅展现在陡东村,陡门乡的44个村里也都把农家书屋“变废为宝”,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温室。三三两两地,孩子们结伴而行,总会有同一目的地-农家书屋,也总会有同一个“梦想”——走出黄河滩,见识更为广阔的天地。

“穿过黄河滩,让孩子看到‘城市’,看见远方。”在豫北平原的黄河滩区,一场以文化空间重构为抓手的教育创新实践正在悄然生长。记者近日从原阳县宣传部门获悉,当地通过整合政、校、社三方资源,将传统农家书屋迭代转变为多功能教育服务综合体,探索出破解乡村教育痛点的“原阳方案”。

正如在陡门乡试点区域,一座座曾经沉寂的农家书屋如今已成为青少年课后“打卡地”。陡门乡教办主任李凤民介绍,伴随书屋空间功能发生质变,周边群众文化活动重心出现显著转移,社区安全治理效能同步提升,村里的麻将声少了,催促读书学习的话语明显多了,就连催促孩子们来农家书屋看书也成了村广播站“王牌节目”。

傍晚六点半,记者走出了闫辛庄的农家书屋,而身后的农家书屋里传来阵阵笑声。十多个孩子挤在空调房里,有的埋头写作业,有的跟着志愿者学读书,还有的围在书架前挑选绘本——这一幕,与两年前滩区“放学后孩子满村乱跑、趴土堆上写作业”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。据了解,当地宣传部门积极倡导各村农家书屋增设“自习室”功能,致力于打造出集作业自习、兴趣培养、安全托管于一体的教育综合体。下一步还将引入志愿者增设励志教育、心理疏导等服务内容,让滩区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“城市级”课后服务,破解了“留守无人管、疑惑无人解”的困局,更悄然改变着乡村教育生态。